受疫情影响,学校延期开学,线上授课成了疫情期间所有学校开展的教学形式,万千老师们将网络当成战场,与学生们并肩奋斗。
为了做好线上授课这一全新的任务,管理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王亚青老师对课程性质、内容和专业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,拉开了新学期直播教学模式的序幕。

从课堂主讲切换为“网络主播”,看似有趣,实则困难重重。幽默风趣的王亚青将自己的直播授课工作编成了简单好记的口诀:一二三四钉盯叮,一二三四大步走,一二三四向前行~
一
一——一个中心:以学生为中心。开展线上教学是以互联网为基础,围绕学生开展的新型教育,因此一切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。王亚青之前便将各类参考用书和国内外资料带回家中,利用寒假进行了充分的备课。疫情发生后,又跟进调整内容,融入与当前形势有关示例,贴近热点,满足学生需求。
二
二——两个关键:即课程内容以大纲为标准,兼顾有用和有趣两个关键点。为了满足这两个关键点,王亚青不断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的线上教学实例,完善自身的授课教学。
三
三——三个融入:即在课程设计中分别融入技术支持、艺术性和德育教育。首先在技术上采用PPT、focusky动画、短视频、数据库、网页文档等形式充实授课课件,使教学多元化。其次,融入艺术性,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得到满足,听课不再枯燥乏味。此外,融入德育教育,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,融入德育和心理干预,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。
四
四——四个转化:因课堂由传统的教室转移到了网络,因此王亚青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四个转化问题:情景的问题化,故事的趣味化,知识的任务化,氛围的愉快化。
钉
钉——平台确定。
在往期的教学中,王亚青曾借助云班课、雨课堂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,对教学技术有一定的研究。直播的要求比较高,考虑到网络不稳定等因素,王亚青先后测试了多种教学平台的稳定性,综合考虑直播时顺畅度、互动性、打卡、回看、便捷等教学需求,结合对平台服务器情况的部分网络调查,最终决定采用钉钉直播为主、QQ群为辅的线上直播授课。她认为这种模式接近于传统面对面授课,学生短期上手快,能够快速适应并投入学习。
与学生进行平台测试
钉钉启用后,王亚青建立教学大本营,提前组织学生进入,开展不同地区、时段的测试,同时将平台使用的注意事项编辑成文字版,与电子版教材一同发送给学生,并且逐一排查所授班级学生网络条件和存在问题,确保授课直播的可行性。另一方面,考虑到直播时段是高校集中授课的日子,王亚青担心钉钉平台的直播会受到影响,因此按照教务处和学院的教学指导,提前做出多项备选计划以备不时之需。
盯
盯——直播上线。
Ding~一声响,老师学生双双盯着直播间开启了直播的课堂。第一节,第一天,第一周……直播间的教学没有出现卡顿拥堵的现象,同学们反映听课顺畅,没有任何的问题。

王亚青在直播过程采用两端口双屏操作,电脑端显示授课内容,手机端互动,确保了学生较佳的视觉体验感,同时也能确保直播的流畅性,控制授课的节奏。
在授课内容中,王亚青加入了疫情下的社会现状、行为驱动等鲜活案例,从问题入手进行PBL式教学,运用大数据资源引导学生科学思考,让学生深切认识到自身专业和岗位需求,做到知行合一,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,结合学科和专业特色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在这样的过程中,王亚青发现学生反响很好,比在传统课堂更积极主动,线上交流减少了面对面的羞涩,在提问和案例讨论中学生的参与感也进一步增强。整个直播教学的过程中,王老师快速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思维,成功掌握了授课的节奏。
叮
叮——交流与反馈。
随着一堂堂直播课程的开展,学生与老师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。侧面互动面板信息频繁滚动,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快速反应,收到老师表扬的欣喜,相互评论时的打趣逗笑,上麦回答时的害羞,ding传递的心跳,一一通过屏幕显示出来,学生在直播课程中表现得越来越好。
与学生线上交流
线上授课开展得十分顺利,但是王亚青没有丝毫的松懈,课前继续叮嘱,课后沟通,不断地关注学生的反馈,运用提问、作业、交流等方式检测授课效果,时刻在线为学生网络答疑。
王亚青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呈现课程内容,增强趣味性。例如,后期考勤形式别出心裁,调动起每个屏幕后面同学们的情绪,将常态化考勤变得生动,同学们纷纷表示有趣;用英文题干中文作答的新方式增加练习题难度,学生感到既新奇又有挑战性,避免做题的枯燥感;借助问卷和投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,作出相应的修正,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,在愉快的氛围下快乐地学习。
花式打卡
通过努力,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几乎不受影响,在疫情结束后,可以与线下授课直接衔接,平稳过渡。
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王亚青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,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,将学生放在首位,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。此次线上教学,就是“互联网+教育”研究成果的体现,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、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的实践,在大环境变化的当下,只有不断地探索研究,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,实现培养目标,切实践行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。